/* to comment Facebook */

媒體報導:達雅高創始人譚榮安:科學家要像「變形蟲」返回

08 / 01 / 2018

 

愛迪生改良電燈,經過千次失敗,他說「我不是失敗,只是找出會失敗的方法」。搞科學,骨子裏是不服失敗、不怕跌倒;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前榮譽副教授譚榮安也不例外,2001年退休時,人人說「high tech揩嘢」,他偏選擇在港創立基因檢測公司,憑研發的「DNA導流雜交技術」讓業務開花。

 

現年80歲的譚榮安說,科學家要像「變形蟲」,「前面行不到就轉方向,但不要停低,最重要相信自己的信念」。


當年自購機票赴歐交流研究

 

化學系出身的譚榮安走入DNA領域全因一份論文,「1975年,英國化學家Frederick Sanger發表『雙脫氧鏈終止法』,奠定DNA測序先河,當時我覺得DNA係大勢」。當年譚榮安在港大任教,想將DNA概念引入學界,可是當時研究經費緊絀,赴海外參加學術研討會要自費,「只要有心,就找方法做」,譚榮安說。

於是,在一張機票費等同一個月糧的年代,他自掏腰包與同事到希臘、意大利交流DNA發展。後來結識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員,1983年更獲資助在港大舉行「第一屆國際rDNA技術培訓課程」,訓練首批基因科技專家。

 

Self Photos / Files - c93b061ceba18a85e014c924ffe4771e

 

1978年,當時在香港大學任教的譚榮安前往希臘參與有關地中海貧血症的全球會議,曾兩次獲諾貝爾獎提名的香港血液學泰斗簡悅威教授為當時主講嘉賓之一。(受訪者提供)

 

嘆創科停滯 數屆政府沒力谷

 

認清目標,一往無前,隨後在港大執教的20年,譚榮安專注研究DNA檢測,1990年代研發的「DNA導流雜交法」,10多分鐘檢測多項遺傳病、癌症及心血管病,取得多項美國專利。

 

​直到千禧年代退休,譚榮安不歎世界,選擇做生物科技「開荒牛」,2006年開基因檢測公司。回顧那些年的創科發展,他形容是停滯,「1997年特首董建華說推動創科,便遇上科網股爆破,之後SARS爆發,經濟低迷,其後個個轉攻金融地產,我不反對,但創科就無發展過」,只因「high tech揩嘢」一句深入民心,數屆政府也未敢力谷。

 

​那年頭搞生物科技如闖「死路」,但譚榮安如「變形蟲」,很快讓自己適應:本地無資金便向外求,游說美國友人投資;香港租貴難拓展業務,便在內地擴充,「潮州市政府說,塊地用18萬買,但8萬租畀我哋,因為創科是高增值產業,GDP可『砰』一聲上去」。是否港府無遠見?譚沒正面評論,只問當政府「可以好便宜的租給人做好大的體育場、國際學校,為何科研公司就無?」

 

​直到今年政府撥500億元推動創科,生物科技是「重中之重」,譚榮安說﹕「現在資源、機會比我當時好200倍,年輕人要把握時機。」但生物科技難短期「谷出」,尤其藥研起碼要10年,他呼籲政府要有耐性,勿見失敗「縮沙」就走回頭路,「有獨角獸當然好,但不是個個得,捱到4、5年已算成功,這麼多初創一定有人跑出」。

 

​努力12年,公司站穩陣腳,業界也迎開花期,譚笑言「現在可以退休」,「社會要留給年輕人」,並寄語後輩科學源於想像,要朝自己的想像進發,「Your imagination is your direction」。

 

 

明報記者 高卓怡 林穎茵

新聞來源 :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80619/s00002/1529346053722 (明報網)​

 

 



/* to comment Google Analytics */